定義一下,本文所指的創業家,不是「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網路創業系統,讓你每天只要2到3小時就能賺取全職收入」或「你想成功嗎?你有夢想嗎?你要相信自己,讓我跟你分享一個創業機會,只需要一些你的人脈…」的創業者。
我想談的創業家,是指需要尋找並整合「貨源、人源、財源」,然後「從0到1、從無到有」創造出屬於自己企業的產品和商業模式,有清晰的價值主張,而且要從對手廝殺中存活、讓客戶願意買單的創業家。
這樣的創業家,把身家性命都賭在一個行業、一個生意,無懼於統計數字的「九死一生」,值得敬重。但請當心,想成為厲害的老闆、必須走過那段滿佈荊棘、專屬於創業家的「坎」。二則血淚故事:
小陳的創業之路
小陳的公司剛得到B輪融資。創投喜歡小陳的自信,欣賞他對於顛覆產業遊戲規則的想法,也相信他的技術實力。但最近一個離職的業務主管說:「陳總開會時,常不留情面的修理團隊成員。雖然成員有錯就該責罵,但更多時候,其實是陳總自己變了思路、有了新想法,卻以為大家都知道。連我也是搞不清楚為什麼就被辭退,有一天上班就被告知今天最後一天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可以被犧牲的…」。李董的萬念俱灰
李董是行業內的技術高手,40歲開始創業,已經努力拼搏25年,雖然公司的規模不大,但穩定提供高度客製化服務,吸引不少客戶力挺。近5年來,李董一直想擴大運營,引進不少外部高端人才,但外部人才與李董欽定的接班人選爆發多次衝突(接班人20出頭歲就跟著李董)。最終,人才陸續離去,接班人無法延續公司業務,李董也老了,體力有限,有一單沒一單的接,用自己的富裕財產支付薪水、養著員工們。
以前做成生意的關鍵,真能讓企業永續嗎?不一定!
故事中談到的創業家,不僅僅是正在處於創業初期的,還包括那些已創業二十年、三十年,在別人眼中無比成功,卻可能騎虎難下或後繼無人的創業家。
他們始終是異於常人般的存在,就因為他想的與做的,都是別人不曾想、不敢想的,所以必須不斷的自我肯定、自我強化(至少在外在上),不然無法有動力去達成目標,而這些持續的成功,更會加大他的自我肯定,不論是他的信念,或他的強項。
但請注意! 那些強項和優點讓你崛起、做成生意,卻可能反噬企業繼續成功的可能性,而讓組織停滯不前、走向衰敗。
Know-How弄好管理的訣竅
我總結見過的四種創業家類型,每種各有各需要突破的難題。正在創業,或已創業很久而持續存活的你,更像哪一種?
1. 「十項全能型」創業家:追求完美而不願授權,組織就長不大
這類創業家通常是技術或特定專業出身,功夫扎實。公司第一代(甚或是至今每一代)產品或服務,基本由他一工一斧打造出來。他總是考慮周詳、思維縝密,能宏觀也能微觀,想的是別人想不到的、對模糊不清的狀態總能理出個頭緒,像「十項全能」選手一樣,什麼事都略懂,但都懂得比人家通透。
這類創業家最大的「坎」,就是容易有「確保完美的傾向、與不容一點失誤或失敗的情結」,所以常見的現象是, 老闆成為瓶頸,大小事情集中在頂端,別人無法上手 。但授權,不就是「把別人做的一定沒有你好、甚或很可能做砸的事情交出去嗎?」,企業想做大,能不授權、分權嗎?
2. 「親上火線型」創業家:自己當英雄,但團隊成員沒戰力
與這類創業家一起,好像什麼夢想都能實現。他通常光芒萬丈、耀眼奪目、能量巨大,總是親上火線、無懼於任何挑戰,正如電影「神力女超人」一幕中,黛安娜眼神堅毅的衝出壕溝、無懼無畏的挺進無人區的漫天砲火,此氣勢鼓動了盟軍參與而一舉突破對峙僵局。
但這類創業家的最大「坎」,恐怕是作為「英雄」的那個自己。 這種非我不可、一定要自己上場的性格,說到底,是在追求自己「被認可、被認同」的需要;也或者,這是種成長停滯-「不願隨著職位角色的改變,轉換工作的重點、該貢獻的產出」 。
有一些經營多年、甚或上市的企業,老闆永遠是最關鍵的業務大將,而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充其量是個業務助理。
3. 「自走砲型」創業家:頻繁改變方向,搞得部屬很累
這類創業家總是務實、機動、靈活,無時無刻都在對著目標放砲、不打下敵營陣地絕不輕言放棄,他好像24小時都在工作、滿世界飛行都不嫌累。 這類創業家的「坎」在於,他總是「頻繁的變更方向」,至少外人看起來是如此。
我曾經聽一個營收超過百億台幣的創業家,這樣回應高管團隊對他頻繁變更目標的抱怨:「你們總是說我常常變策略、變目標,但在我心中,我的目標就像『北極星』一樣,從沒變過。你們認為的改變,都只是我為了達到最終結果而做的調整罷了。」
因為他「自走」:自己走、走的快、想到就走,不善溝通、沒耐心去共識、心中沒團隊,正如一句經典:「自己一個人走的快,但一群人走的遠」,這句話,是他最大的「坎」。
另一個值得注意的「坎」,這類創業家,一旦「自走」到極端,很可能一切皆可拋,不達目的不罷休、只求功成、萬骨可枯。雖說企業成敗的評斷,常是「單個時間節點的結果論」,但對於想基業長青的企業,這可能很危險。
4. 「情義至上型」創業家:以人為重,拒絕裁撤不適任員工
輔導企業超過十年的過程裡,我驚訝的發現,第一代創業且成功上市的企業家,沒有一個,內心是不柔軟的。這與企業家表面強悍、霸氣的形象相反,但卻極為真實,試想,一個不在乎創業團隊、不懂團隊、不照顧一起努力共創事業的同仁,他如何能聚的了人才、如何能讓團隊願意拋頭顱、灑熱血?因此,讓「士為知己者死」,正是這類創業家的魅力。
但恰恰是 這份對情義的重視,會成為這類創業家最大的包袱 。他們面對好友或家人親戚的不適任,往往因為一同創業、不得不留,即使那些人的能力已跟不上企業發展的需要,還是要留下。簡言之,易被老人綁架、易受人情箝制,將是他最大的「坎」。
回顧文章一開始的創業家小陳,他更像是自走砲型+十項全能型,更多的以自走砲型為主,事情為重、死盯著目標,常常是顧不上團隊;創業老闆李董則像是情義至上型+親上火線型的綜合體,重情重義、靠自己一人撐起一片天、照顧著員工至最後一刻。
曾有老闆問我,「那種類型的創業家更能成就偉大企業?」這不好說。
畢竟,我認為,不同的企業生命階段、團隊的投入度與能力、產業類型,可能會需要不同類型的經營者。因此, 每種類型的創業家都有可能成就偉大企業 ,但關鍵有二:
第一,可以確定的是,「當你的某個強項越強,短板就越明顯」,一如「陽光(強項)越強,陰影(短板)越短」一樣。創業家能否深刻的反思,克制自己過於明顯的短處,而不讓他影響到公司的重要決策、或組織的運作?
第二,創業家有沒有一個團隊,去補位自己的不足,或是運用團隊的力量,去制衡自己的「反噬怪」?正如彼得.杜拉克說:「組織是讓一群平凡人,做出不平凡的事」,創業家,你不需要自己當英雄,你需要的是打造、設計一個團隊機制、組織體系,來讓一群平凡人,包括你自己,可以更為卓越。
須知,組織持續成功的核心,來自團隊的多樣性與合作性,而不是長生不老的創業家。
留言列表